[心理学科普]让我们来谈谈强迫症吧。

提前说明一下,编写者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只是一个对精神障碍的污名化和刻板印象感到不满的人,这篇科普也只是在为完全不了解的人提供一个了解的机会,若有谬误请指出。

今天我们谈论的主角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名字叫做强迫症(OCD),相信大家都对它有所耳闻。人们把患有强迫症的人看做是爱干净、完美主义以及热爱整洁、整齐的事物,也有很多说法是“强迫症福利”或是“逼死强迫症”,还有些人用这种病自比。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这些全部都是错误的、刻板的印象,真实的强迫症是一种非常令人痛苦的精神障碍

与上一篇相同,人们在看到一些暗示性语句时,会产生一种自我暗示,把自己的情况对应到症状上。极度不推荐自我诊断!若有如下情况,请去医院就诊,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都是可以的。

强迫症的主要症状是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参考dsm-5的内容,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两者皆有。强迫思维被定义为:
1.感受到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表象,大部分会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
2.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或表象,或用其他想法或行为中和它们。
强迫行为被定义为:
1.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个体感到这种行为是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矩而被迫执行的。
2.以上行为的目的是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可怕的事情发生。然而这些行为与现实缺乏连接,或明显是过度的。

强迫思维或行为是耗时的,或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重要功能损害。
不能归因于物质或躯体疾病。
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更好的解释。

可见,现在的大多数人对强迫症的印象完全是刻板和不正确的。还有一种偏见是强迫行为只有重复洗手这一种,说实话,这个偏见的偏离程度比之前的要低一些,但强迫行为多种多样,并不止这一种。事实上,现在流传的“强迫症”的概念更偏向于强迫性人格障碍,不过也不尽然相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确更容易转变成为强迫症,但它们的概念完全不同。下面我将dsm-5上关于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的症状也大概描述一下:

这是一种沉湎于有秩序、完美以及精神和人际关系上的控制,而牺牲灵活性、开放性和效率的普遍模式。
沉湎于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组织或日程,以至于忽略了活动的要点。
妨碍任务完成的完美主义。
过分投入工作或追求绩效,以至于无法顾及娱乐活动和朋友关系。(不能用明显的经济状况来解释。)
对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过度在意,小心谨慎、缺乏弹性。(不能用文化或宗教认同来解释)
不愿丢弃用坏的或无价值的物品,哪怕这些物品毫无情感纪念价值。
不情愿将任务委托给他人或于他人共同工作,除非他人能精确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对自己或他人都采取吝啬的消费方式,把金钱视作可以囤积起来应对未来灾难的东西。
表现为僵化和固执。

由此可见,我们大家对OCD和OCPD的误解真的有很多,而这一切会使患者感到更加痛苦,我写这篇科普的目的是呼吁大家尊重患者的感受,不要再随意地使用“强迫症”一词,完美主义与爱干净与强迫症并无必要的联系,强迫症的症状也不是可以解释一些怪癖的理由。如果我们都能够做到尊重精神障碍患者,我想患者们要走的路会变得平坦许多。

感谢看到这里的您。

本篇博客作者:泠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